您好,欢迎来乐清维科网!请登录   注册 返回首页 - 帮助
词目 数图 方言 图库          
找一下
进入

  乐清维科 > 浏览词目
  物 > 绘画 > 国画 > 《两个羊羔》  编辑词目   发表评论  收藏本内容  历史词目  

 

《两个羊羔》

---------来源:美术报     作者:不详     人气:4839次
内容简述
放大 周昌谷《两个羊羔》
《两个羊羔》是周昌谷结束敦煌之行进藏区深入生活后所作。画面上一位天真的藏族少女神情专注地凝视着两只初生的羊羔,充满对小生命的爱怜之情。此作以水墨为主,着色不多,以极其简练的形象营造出高洁清爽的视觉效果。造型生动并无素描痕迹,显见作者对水墨的悟性。

       此画1955年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。

       画家自语: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内容的需要,现代意笔人物画的色彩是需要发展和丰富的。研究汲取古代壁画和卷轴画工笔重彩色彩关系的知识,研究吸收山水画花鸟画的工笔和意笔的色彩关系的知识,研究借鉴民间年画的色彩,研究借鉴西方对于色彩的科学原理,研究借鉴西方以印象派为代表对色彩科学的理解和艺术的运用……将这些知识去芜存精地吸收到现代意笔人物画中去,吸收古今中外绘画的色彩艺术的长处,使意笔人物画在水墨和淡彩之外别开生面、丰富起来,发展出一条新的道路。

       周昌谷是50年代初涌现的青年水墨人物画家之一。他原学油画,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并留校任教,继被派往敦煌莫高窟临摹考察。敦煌古老辉煌的洞窟壁画深深打动了他,从此改变初衷,毕生研究和创造中国的笔墨艺术。《两个羊羔》是他结束敦煌之行进藏区深入生活后所作。画面上一位天真的藏族少女神情专注地凝视着两只初生的羊羔,充满对小生命的爱怜之情。此作以水墨为主,着色不多,以极其简练的形象营造出高洁清爽的视觉效果。造型生动并无素描痕迹,显见作者对水墨的悟性。此画1955年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。

       常言道“自古英雄出少年”, 26岁的浙江画家周昌谷1955年以中国画《两个羊羔》获得了在华沙举办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,这是新中国美术史上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的第一个奖项。1957年3月17日,由文化部、团中央和全国美协联合举办的“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”共展出了936件作品,30岁的黄胄以中国画《打马球》获得一等奖;这一年,他还以中国画《洪荒风雪》获得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,全国美协特别为他举办了“一个有意义的颁奖会”,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中的一个话题。1959年,29岁的杨之光又以中国画《雪夜送饭》获得了在维也纳举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。这些青年才俊后来都在中国美术界享有大名,无不与这些关于青年的展览事项有着密切的关系。 

       可是,自1957年之后直至1980年3月25日,文化部、共青团中央、全国美协才发表了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联合通知,其间相隔23年。如果说这23年的中断是因为各种政治运动,包括十年的“文革”,使青年失去了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,是一种万般无奈。那么,自1980年至2008年几乎是经历改革开放整个时期的这一段比前23年更长的时间,青年美展在中国美术舞台上的缺失,其原因可能就无从谈起。特别是在各种展览无数的近十年,怎么就忘记了青年?  

       所以,应该为2008年岁末展出的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而欢呼。青年美展不仅为青年美术家搭建了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,而且还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术培养了许多重要的画家。拿1980年举办的第二届来说,罗中立的《父亲》获金奖;施大畏的《我要向毛主席报告》、何家英的《春城无处不飞花》获二等奖,如今他们都成了全国美协副主席。而在“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”上获奖的许多画家现在也都占据了各地美术机构的领导位置,或者成了中国美术创作中的骨干力量。相信创作本届展览中263件作品的青年美术家,在10年、20年之后一定是中国美术界的领军人物,因为他们是从4万件作品中评选产生的,历经初选之后的出类拔萃,也反映出了当下选择的眼光。  

       尽管因为时代的差异,不同时期的青年美展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点,但是,青年美展中所映现的青春活力,所展现出的不同时代中的潮流方向,以及青年美术家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严谨的创作态度,都成为共同的特色。相比较而言,前两届有较多的相似之处,都是表现了主流美术创作中的主流的创作方法,而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二届,青年美展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热情和关注社会、反思现实的人文精神,至今仍然都是值得谈论的话题。本届展览的最大特点是多样化的题材内容与形式风格,反映了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特点,而将参展作者的年龄从上一届的以14岁至35岁为限,修改为1963年后出生的45岁以下,这使得这个展览中的作品更加成熟,其水平已经不亚于全国美展。  

       但是,本届青年美展缺少社会和美术界的关注,尤其是缺少批评和评论,则暴露了当下艺术的文化环境在多样化的潮流中,失去了主流的力量,这与当年谈论《父亲》、谈论青年美展的热情,完全不可同日而语。(来源:美术报)



如果您认为本词目还有待完善,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,请  编辑词目

  贡献者
admin
关于本词目的评论(共0条):
对本词目发表评论:

最多不超过1000字

 相关词目 更多... 
 同类词目 
 同作者词目  更多... 

返回页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