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白象镇
Beibaixiang Zhen
北白象镇位于县城西南。北接万家乡,东连
三山乡,南界
茗屿乡,西邻洪渡桥乡。镇人民政府驻
白象村,距县城14.5公里,即北纬28°02′,东经120°50′处。
镇西南有山形若象鼻,古名象山。北宋天圣元年(1023年)在象山建
白塔寺院,因又
名山为
白塔山,合名地为
白象。
1982年因与瓯海县之
白象重名,遂冠以方位词称北
白象。
解放前为
白象镇。
1949年解放后沿称
白象镇;
1950年设
白象区;
1956年撤区并乡时,将万家、三山、长安、豹屿、茗西等乡及石北乡的石船村并入称
白象乡;
1958年9月公社化时,建
白象公社,11月并入柳市公社;
1959年2月恢复
白象公社;
1961年管理区撤销,成立
白象镇公社;
1982年10月改称北
白象公社;
1984年政社分设,改称北
白象乡;1985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,改为建制镇。总面积8.37平方公里。辖1个居委会(街巷30条),22个行政村,14个自然村。5293户,20838人。其中集体户169户,1052人。有畲族5人、壮族1人,余均为汉族。
该镇居柳市平原西南,除西南角有小山冈
白塔山与
茗屿乡交界、
牛头山与洪渡桥乡交界外,余均系水网平原。地势
平坦,土质肥沃,均系青紫■粘田土。河道纵横,水源充沛,乐琯运河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。
白石溪在万家乡赵家硐村分为两支,自北而南入境汇入乐琯运河,并在
白塔山下分支向东南出境入
三山乡境内。地属亚热带季风区,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,年平均气温为17.7℃,年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左右,无霜期长达270天左右,自然条件优越,利于发展
农业生产。
水陆交通便利,杭温公路穿境而过,并在樟湾村西有支线通往
磐石镇,河运除沿乐琯运河东可至柳市、
乐成,西可达
琯头、温州外,乘机动船可来往于四邻各乡。乡村间道路均系水泥路面。
该镇农、工、商综合发展,经济繁荣。有粮食耕地7559亩,以种植水稻为主,1986年平均亩产865公斤,总产量5847吨。有镇、村办企业154家,从业人员4486人。个体和集资办前店后厂式的经营星布各处。1986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2482万元。县
属国营酿造厂,县属集体企业花边一厂,二轻机械厂等,亦驻此。镇境地理位置适中,商业发达,市场活跃,系周围乡村农副产品和其他各类商品物资的集散贸易之处。近几年来,经济发展较快,为全县最富裕的乡镇之一。镇容、村貌均有巨大变化,其市政规划建设,是全国发展农村集镇建设的典型之一。
地方特产“
白象香糕”,享誉久远,
1981年获温州市糕饼产品一等奖。
现有中学1所,23个班级,教师92人,学生1400人。小学8所,52个班级,教师92人,学生2841人。
幼儿园7所,8个班级,教养员12人,幼儿523人。有卫生院和分院各1所,病床35张,医务人员52人。有县属电影院1座,文化站、广播站各一所。
古迹有耸立于镇内
白塔山上之
白塔,始建于何时无考,北宋天圣元年在其下建
白塔院。现存塔系明•洪武六年(1373年)重建,塔高13米,石拱结构,为本县现存重要古建筑之一。
该镇塘下、
前西漳、前程三村为革命老区。